十亿赌约过去12年,再看如今的格力和小米,早已渐行渐远

栏目分类十亿赌约过去12年,再看如今的格力和小米,早已渐行渐远

你的位置:尊龙最新版 > 新闻动态 >

十亿赌约过去12年,再看如今的格力和小米,早已渐行渐远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6:12    点击次数:58

2013年12月12日,雷军和董明珠同时获得央视财经“中国经济年度人物”荣誉,在颁奖典礼上两人定下赌约。当时雷军表示五年之内,如果小米的营业额击败格力,董明珠输他一块钱,而董明珠则回应要赌就赌10个亿。

当时,该赌约迅速传遍网络,即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。缘何如此呢?董总掌舵的格力电器成立于 1991 年,早已成为空调行业的领军企业。而雷总旗下的小米于 2010 年方才成立,是一家新兴的独角兽企业。显而易见,这个赌约存在极大的不对等性。

2013年,小米科技的营业利润约为4.86亿元,利润总额约为5.24亿元。同年格力电器营收超过1200亿元,利润总额超过131亿元。

从数据层面来看,这两家企业明显不在同一量级。

处于相对劣势的雷总主动发起赌约,且赌注仅为一元。这正如交战双方悬赏对方将领,出价越高则价值越大,雷总仅悬赏一元,似乎在表明超越格力并非难事。此举虽伤害性不大,但侮辱性极高,任谁作为董总都会感到生气,所以董总在较劲之下提出赌十亿。

这里不得不说董总在策略方面有所失误,如果换成是我,干嘛要赌十亿,赌一分钱就好了。

在赌约兑现的 2018 年,格力营业收入达 2000.4 亿元,小米当年营业收入为 1749 亿元,格力较小米多出 250 余亿元,格力于这场五年之 “赌” 中获胜。

然而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格力虽胜犹败,小米虽败犹荣。短短五年时间,小米营收增长近 1500 亿元,小米营收超越格力已成必然之势。果不其然,到 2019 年,小米营收为 2058 亿,格力电器则为 2005 亿,小米正式实现反超。

格力虽然家大业大,但缺乏崛起的新产业

2024 年,随着小米造车取得成功,格力似乎更难望其项背。真可谓是世事变迁,不知董总想起那十亿赌约之时,心中作何感想。

曾经,我对董总怀有深深的敬佩之情,作为中国极少数的女性企业掌舵人,敬佩她出身平凡却能凭借自身努力,成功走向高位;也钦佩她行事严谨,秉持公事公办、大公无私的做事原则。

然而,近些年来,我却越发觉得董总面相略显严厉,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印象。更有几件事情,导致我对她的好感度大幅降低。

格力与死对头美的之间各种互相揭发举报,公开指责对方挖墙角。其实,挖墙角一事,与恋爱之理相似,唯有男女感情不够深厚,他人方有可乘之机。同理,若频繁被对手挖走人才,企业是否应反思自身对员工缺乏吸引力之缘由?一味指责对手,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。格力手机用自己照片作为开机屏幕。董总的这个决定,直接劝退了绝大多数消费者。我想,当格力手机的研发工程师们得知董总的这一决定时,内心必定十分失落。如今格力手机销声匿迹,传闻只在格力电器员工手里出现过,这个决定要负很大部分责任。同时也宣告了董总跨界手机的彻底失败。提出员工离职需补偿企业培训费。从她说出这番言论的时候,便表明她的身份已然转变,从一名普通劳动者转换为压榨成性的资本家,让所有打工人都站在了她的对立面。另外,其一手提拔的副总王自如,似乎除了讨好领导之外,并无多少真才实学,在格力毫无建树,最终只能黯然离场。

除此之外,董总还提出了员工分房计划、布局新能源汽车以及通过网上招聘引入流量等举措。然而,目前来看,这些举措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成效,几乎都未能持续推进。

产品单一化对于企业而言存在较大风险,如同曾经只专注于生产胶卷的柯达一般。格力电器目前主要专注于空调领域,倘若竞争对手研发出一款具有颠覆性的产品,那么格力电器将面临严峻挑战。

小米为何发展势头这般强劲?从手机领域拓展至汽车领域,其布局的产品广泛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。前段时间,姨妈巾集体塌房时,网络上竟有人呼吁雷总生产姨妈巾。

产品呈现多样化态势,且总有表现出色的爆款产品,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中才更易于生存与发展。

雷总百亿造车,打破了很多人的造车魔咒

董总确实曾努力尝试,她计划造车的时间甚至早于雷总。然而,随着收购银隆计划的破产,董总的造车梦也宣告终结,此后再未被提及。

董总提出制造手机的时机在笔者看来并不算理想,当时智能手机市场已然成型,除非能够制造出极具影响力的爆款产品,否则很难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。结果,她还推出了一个颇为奇特的开机屏保。

网上有消息格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芯片研发,然而,在芯片制造的道路上早已高手林立,诸如中芯国际、华为等企业。无论从研发技术实力还是资金雄厚程度来看,格力均难以与它们抗衡。想要制造出超越头部企业的芯片产品,不能断言说毫无希望,但希望确实比较渺茫。况且,从格力手机的失败案例来看,本人确实对格力在芯片行业的长足发展持不乐观态度。

赌约过去十几年后的今天,格力似乎还是十年前的格力,但小米早已不是曾经的小米。如今我们提到格力,首先想到的依然是空调,而提及小米时,又增添了新能源汽车这一品类。

董总并不缺乏眼光,但其每次跨界之举,往往都是轰轰烈烈开场,以黯然退场告终;雷总没有独到的眼光,也不是第一个踩中风口的人,但却能跨界一行成功一行,这便注定了两家企业逐渐拉开差距。

最后,失败的缘由或许多种多样,但自身能力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。董总的屡败屡战与雷先生的顺风顺水,难道不是由个人能力所决定的吗?掌舵人的能力,确实能够左右一个企业的发展走向。

新年一起ok呀